close

 

簡介

 

  什麼叫「藝陣」?民俗藝陣包含「藝閣」與「陣頭」兩大類,藝閣是一種搭設人物、佈景的藝術戲閣,係「詩意藝閣」的簡稱,也叫「詩藝閣」,有「裝台閣」和「蜈蚣陣」之分,「裝台閣」是指小型藝閣,在一方戲閣上以真人或模特兒充居其間,可一閣獨立,亦可數閣串連,裝飾內容是根據詩詞、神話、民間故事情節,將故事中的人物、場景裝置於平閣或車上,由於傳統神明遶境是採用步行的,所以早期的藝閣,都是人力肩扛,「學甲香」的蜈蚣陣、鹿港的「竹閣番」(七番弄)都尚有這種遺風;後來改置於牛車上,由牛拉動,亦有採用三輪車的,今天台南市的神明遶境行列中,仍保留的很好;馬達三輪車、鐵牛車出現後,它變成為藝閣的主動力,更發展到採用小貨車、卡車的,不過還是以「離仔甲」和小貨車為多,至今大都演變成為電動燈車,是今天所見的藝閣形式。

 

  藝閣於清朝時期從中國傳入台灣,日治時期曾興盛一時,日據時代的藝閣華麗璀璨,據台灣省文獻宿耆王施琅的《艋舺歲時記》指出,民國十二年四月,當時還是日本皇太子的裕仁遊台時,四月二十六日台北市各界在日本當局的威脅強迫下,曾以古時迎神的陣頭藝閣夜行到他的旅邸供他觀賞。那一天參加演出的藝閣劇團高達五十幾隊,而且每個隊伍表演的戲碼不盡相同,可見當年藝閣的盛況。

 

  像是北部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、中部北港朝天宮媽祖聖誕等宗教盛事,由各庄頭集資或商家店號出錢裝閣的藝閣,常常多達數十陣。藝閣於日治末期與戰後受到戰爭影響,曾一度銷聲匿跡,隨著社會經濟發展,藝閣又再度活躍於熱鬧的廟會中。

 

  依據台灣民間習俗,能被選上充當藝閣的孩童,一般父母都相信會給孩子帶來平安、健康和智慧,因而每年朝天宮媽祖廟徵選孩童,總會出現趨之若鶩、僧多粥少的局面。

 

  現代化社會中的藝閣常常因為衛生條件不佳而被詬病,但許多人還是趨之若鶩。一格的做法,以前多作「活枝」,所謂「活枝」是指藝閣裝置架構活潑有變化,譬如主幹上坐一人,再由主幹延伸出副支,主幹那人左右各拉一人,並且配合假手及服飾掩飾枝幹結構,以便塑造各種造型。相反的,現在部分藝閣安排人物排排坐的方式,就是所謂的「死枝」。一座藝閣的製作,歷經訂定題目、圖案設計、打稿彩繪、模型塑造、剪黏裁縫以致電機燈光、控制啟動等過程,約需1至3個月時間。

 

  台灣的傳統藝閣還是以南部為重心,這也造就了好些靠這行吃飯的「藝閣人家」,較有名氣的有三家:

邱東軒,東一藝術社,台南縣將軍鄉將富村將榮一百二十三號

吳宗展,森一藝術社,台南縣七股鄉大潭村大潭寮二十六號

梁銘哲,合成藝閣社,台南市西門路三段一百一十六號

大體上,一座藝閣由「定題」到完成,約需一至三個月的時間,必須歷經圖案設計、打稿彩繪、模型塑造、剪黏裁縫、電機燈光、控制啟動等過程,多由兩三位師傅各依所長同時進行,目前造價,一座約五十萬元上下。

由於民間相信藝閣本身有一種「厭氣」,小孩扮演藝閣的戲中人物,會得神佑,帶來平安、福氣,尤其健康不佳毛病多的小孩,這就是為什麼民間裝飾藝閣樂此不疲的主要原因,連帶的,此一現象也帶動了藝閣的發展;而小孩的化妝坐台,在增添廟會的熱鬧之餘,他們也藉此借佛遊春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黃文博《台灣民俗田野手冊-現場參與卷》(1997/7/1 臺原出版社)

陳彥仲 ; 黃麗如《台灣的藝陣》(2003/11/1遠足文化)

黃金財《台灣鄉土之旅》(2000/11/25 時報文化)

黃文博《台灣藝陣傳奇:當鑼鼓響起》(1991/2/1 臺原出版社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ta1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